##EasyReadMore##

2012/08/31

[民困愁城] 最深沈的社會革命:「自我認同」之建構與重構


最深沈的社會革命:「自我認同」之建構與重構 2006/01/08


走過那段台灣激情歲月的人,如果不是汲汲營營於執政或卡位而還想要進一步面對社會改造,自我批判並審慎提問的人,多半在走過現代性最光明最甜美的同時也走過現代性的最雜亂最黑暗的那一面。社會認同的建構工程必然伴隨著自我認同的建構過程,前者成功,並不代表後者也會成功。這個部分才是最深層神秘最具革命潛能的,也最值得探索。

最近聽講最有意思並最為感動的,應該就是今天這場只有一小時的迷你演說了:〈民困愁城:解析憂鬱症與現代性的黑暗面〉。一位我打心底佩服的「女性主義者」走過台灣社會運動的最高潮,站在時代的最前頭喊出了當年最響亮的口號的人,現在決定要回頭面對的,不再是女性主義政治一向喜愛建構的光明面勇敢面,而是最軟弱的最私密也最深沈的黑暗面。相較於把自我假設為透明無疑的(菁英)政治主體以從事外在(於自我的)體制改革,願意去處理急速社會變遷所帶來的個人生命狀態的改變,回到生命底層潛意識的愛慾(eros)生成之歷史潛意識中的自我(ego)形成以及社會建構工程中的理性化的自我認同(self- Identity)之重構,無疑是更徹底的社會/自我革命。

這些提問不是我們常聽到的道德重整問題,也不是個人經營管理的技術問題而已。它是關乎傅科(M. Foucault)談過的更深層的生命政治(bio-politics)問題,也是高度現代性介入個人或私領域後所呈現的生命情境(當然也是一種「窘境」!有些學者稱之為「後現代情境」:理性化抉擇的不可能性!)。用Giddens的話來說,便是「生活政治」(life politics)。它是比我們過去在性別改革運動中常說的「(憲政民主之)政治參與」更為堅困的一戰。未必是終戰,但終須一戰(也值得一試!)。

我希望上課的同學都可以在寒假裡先找以下的書來看。社會學大師A. Giddens曾經寫過關於討論「現代性」的三部曲:《現代性的諸般後果》(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現代性與自我認同》(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親密關係的轉變》(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BONUS:何春蕤教授的導讀:〈反思與現代親密關係〉,以及曾嬿芬教授的書評:情感的民主化)。每一本都是世紀轉交重要的思想筆記,是我自己讀書的時候讀得最過癮的書群之一。

尤其是關於他談到「自我認同」的建構工程如何和社會建構過程相互扣連在一起(如果只能看一本,就看最後一本,能看兩本,就看最後兩本!)。這也會牽涉到我們在性別課中想進一步討論的關於自我主體建構與親密關係轉型問題。請先試圖掌握幾個重要的理論性概念:「反身性」(reflexivity)、「純粹關係」(pure-relation-ship)、「私領域的民主化」、「揭露式/再發現式的親密關係」、「承諾(及其新解)」(commitment)「滾動契約」...以及「短暫性/流動性」(periodic sexuality)、「多樣可塑性」(plastic sexuality)及「匯流的愛」(confluent love)等等。

注意兩件事:

1. Giddens和Foucault在建構性論述(sexuality)上有何同與不同?有什麼有趣的對話? 

2.他們對性/愛/情慾各自提出了什麼樣的政治(解放)方案?(或者反對解放方案) 

請記得先理解他說的歷史脈絡、理論概念和社會實例,閱讀時多想想自己的/台灣的/亞洲的經驗,或者其他例外。也多想想關於當代網路科技流動的時空結構如何介入親密關係新形式的提問。軟弱一點無所謂啦,我等著聽你們春天時能提出有趣的問題疑旨(problematic)。

沒有留言: